美食健康行业资讯

中华鱼文化系

发布时间: 2018-12-18 18:36   2341 次浏览
中华鱼文化系
 
        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中国文化史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鱼文化博物馆藏内容:水生生物标本;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渔具、船模;渔业史、渔业教育;民俗——衣饰、民间传说、民间用品与鱼相关的历代文物、民间建筑;书刊论文专著及影视作品;观赏鱼;食品文化、企业文化等,并将大力开展鱼文化研究,继续推进鱼类学研究,推广鱼文化,推进、催生相关产业。
      “三峡鱼”即福鱼。“三峡鱼”的全过程都与“福”有关:旅游三峡---“寻福”;船行长江---“发福”;雕鱼点睛---“添福”; 祭司仪式---“授福”;观拉网出鱼---“望福”;买三峡鱼---“接福”;头鱼拍卖---“抢福”;湖里放生---“纳福”;繁育鱼苗---“降福”;运输三峡鱼---“福运”;增殖放流---“生福”;商超卖鱼---“撒福”;烹调三峡鱼---“造福”;品尝三峡鱼宴---“口福”;门挂鱼画---“进福”
                  
  中华鱼文化之
                民间盛行鱼的祈福习
        ***为经典的传承,***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然有鱼,但那一餐,沿袭千年的习惯是不吃或不吃完,人们只为图个“年年有余”,这是采用了“余”与“鱼”的谐音。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我国,***是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讨口彩”习俗也非常盛行。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含白鲢、花鲢、土鲫鱼、甲鱼、翘壳、大口鲶、清波等等)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鲤鱼很早***被赋予了更加特殊、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会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并送给来人一个红“封包”,对方***送上一条活鲤鱼。这种习俗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里多有体现,民间艺术家们用象征手法描绘的《年年有余》年画,也多是绘出大鲤鱼的形象。此外,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在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图案都是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吉庆有余”的图案。另外,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发大财的祝吉语。
   近年来的许多地方,公司、酒楼开张,乔迁之喜等都习惯恭敬、端庄地摆上一缸锦鲤。每群锦鲤里,必然有一至数尾全身乌黑、肚皮金黄被称为“铁包金”的,锦鲤有“进利”之意,“铁包金”自然是肚里有黄金,那即意味着发财。
   值得一提的是,节日悬灯结彩、观赏庆祝,更是我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习俗之一。唐代尚颜诗云:“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中国鱼文化表达丰稔喜庆的功能,在物质、精神及社群文化的长期实践中,潜化为民族的某种意识、旨趣和风格,并依附于彩灯中,出现在各种节庆场合。比如每年元宵等传统佳节都要上灯的的浙江青田的鱼灯节、广东顺德的鱼灯会、福建夏茂的鱼灯展、安徽歙县的“嬉鱼灯”、江西鄱阳湖的渔民游灯会,都是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民俗,充满喜庆、欢腾、吉祥之意。
  
   中华鱼文化之
              鱼被作为崇拜对象和身份象征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反映的是一种古老地鱼崇拜现象。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没有鱼***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多仔、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是全身布满了鳞片。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一种形态。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美妙诗句。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姓“李”,谐音“鲤”,于是赐给臣子“鱼”符,君王将相佩饰中多有“鲤”佩,鱼符鲤佩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而当时,朝庭有个规定,人们不能吃鲤鱼,若吃鲤鱼***要受罚,捕到鲤鱼必须放生。所以,民间***流传吃鲤鱼要生病的说法,实际是以此禁止人们偷吃鲤鱼的行为,从而表达对鲤鱼的敬畏之意。
     
     
  中华鱼文化之
             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鱼与爱情有关
   古诗《江南》中有这样了句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以说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人们用鱼代表爱情,主要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是因为夫妻关系***如鱼水关系吗?如今,这种鱼水深情放大到了更为广泛的范畴,只要是双方关系水乳交融,都可以谓之鱼水关系!
  2.可以借鱼来表达思念
   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书信。据《汉书》载,匈奴扣留苏武,并谎称已死。汉使得知苏武没死的消息后,对匈奴单于说:“天子射猎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把苏武送归汉朝。另外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是鱼雁传书的来历。
  《西厢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其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使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珍惜爱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3.鱼表现了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自由的追求
   在《庄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经典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修”字以“黑”代“彡”音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谈论庄子的谈话艺术,我们要说的是这里表现了庄子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他羡慕鱼的自由,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也的确在他的一生中切切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原则,也许他的身体不一定真的自由了,但他的心灵的确达到了一种不为功名羁绊、不为繁华所动的大自由。
   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古代的隐士往往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看透世态,冷眼看红尘,得大自由、大自在。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虽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但这种生活也是十分潇洒自在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是用渔翁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随流俗的品质的。
   隐士总是独坐江边,任斜风冷雨,我自凝视江面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
   《楚辞·渔父》一文写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他劝屈原不必怀瑾握玉,应该同流合污,其实这是试探屈原,并不是他的本意。这个渔父还唱到:"沧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我足。"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
  庄子也曾在水边垂钓,他太穷了,所以他要钓些鱼来充当食物。不知他的垂钓技艺如何,但他******可以钓到高官厚禄,因为楚王派人来聘请他担任令尹,但他果断地拒绝了,他说他宁愿是一只在沼泽中拖着尾巴游来游去的乌龟。这种愿望和他羡慕游得十分快乐的鱼的愿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严光的故事也能给我们答案。严光和刘秀是同学,刘秀当上皇帝以后派人拿着严光的画像到处去找。后来,在一个泽中找到他,他反穿皮衣,垂钓泽畔,形象十分个性。光武帝礼贤下士,想请他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但严光***终也没有答应。光武帝与严光同榻而卧,严光睡姿很不好,将自己的大臭脚放在皇帝肚子上,以至上天也显出征兆。******天,有人报告客星犯御座很急。
   庄子和严光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他们成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榜样。有的人思慕,有的人仿效。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隐士的身份多为渔人,形象多为静坐垂钓的渔夫。
  但同是垂钓的形象,有的人追求的却不是自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姜子牙渭水用直钩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君也。而唐代诗人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他的无奈和失望,自己不能出仕,而只有羡慕的份,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青史留名也可能成为虚谈,孟老夫子自然悲从中来,感慨无限。
      同样是钓鱼,有的是为了鱼,有的是为了钓,有的是为了结果,有的是为了过程。一般垂钓姿势,万般感情寄托,真是让人品味不尽。
     
     中华鱼文化之
                  与多彩生活息息相关
      鱼文化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及鲤鱼、金鱼等。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
    鱼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作为吉祥物的鱼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如三峡白鲢、花鲢、土鲫鱼、甲鱼、大口鲶、翘壳、清波、花仙子等)及鲤鱼、金鱼等。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人们在捕食鱼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种种与鱼有关的风俗。《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以黄河的鲂、鲤喻宋、齐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
一、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各地渔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习俗;有关鱼和渔民的故事传说、文学艺术品;食鱼的技术和方法;渔业与宗教结合的衍生品等等。
二、“鱼”字面含义
        鱼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在《说文解字》上说鱼尾与燕尾相似。鱼又是“渔”的古字。打鱼,捕鱼[fish]。以佃以鱼——《易?系辞下》;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孔武仲《自实丰仓归》。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三、吉祥物说鱼
        鱼,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由于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例如,古人寄信时常把书信结成双鲤形状寄递。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咏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相传,更早的时候,人们以绢帛写信,把它装在真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汉代蔡邕作有一首乐府诗描写这样的信件:“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为,它又有“鱼素”的美称,并形成“鱼传尺素”的文学典故。隋、唐二代,朝廷颁发有一种信符,符由木雕或铜铸成鱼形,时称“鱼符”、“鱼契”;由于要把传递的信息书写在符上,故又称为“鱼书”。使用此符时,把它剖为两半,双方各执半边鱼符,以备双方符合作为凭信。宋代的时候,为了显示使用者的******身分,有以黄金原料制作的鱼符。历代以鱼为主题,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动,有鱼灯、鱼舞以及和鱼有关的诗词书画。鱼灯多见于年节灯会,它烛光闪闪,形象可爱。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做《对灯赋》称赞它:“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冠有鱼字的佛教器物名称有“鱼鼓”,俗称“木鱼”,僧侣诵经时有节奏地敲打此物。
四、钱币里的鱼文化
        这是一枚镂空花钱,钱径4.5cm,黑色,青铜质。图案由两人一鱼组成:一人着紧身衣裤,另一人上着长袖衫,下着裙袍。两人跨步举臂,一在鱼头,一在鱼尾,作翩翩舞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钱》图谱载,其名为“人物卧鱼纹镂花钱”。据钱币学者董大勇先生编著的《中国花钱集藏指南》中介绍:根据钱的青铜质黑漆古锈色和舞人的服饰、舞姿与整个“气息”推断,当属汉魏之物(但也不排斥有后来仿制的)。董先生为该钱取名为“双人踏鱼钱”。董先生认为,此钱币画面用了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因为事实上当时的民间捕鱼工具很难捕捉到这样的大鱼,即使捕到也不可能在活鱼身上跳舞。它说明了两千年前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们具有何等超凡的想象力。这种大胆新颖的构思和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文物铜奔马“马踏飞燕”的夸张手法毫无二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代的绘画与造型艺术,继承了楚辞绚丽、诡秘的神奇色彩,常常使用想象及夸张手法,这枚花钱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花钱中有关鱼的图案绚丽多彩,见图谱的有:《人物鱼纹镂花钱》[亦有学者称《庖鱼钱》,一妇人手握刀,作宰鱼状。唐?孟浩然有诗曰:“美人骋金错(指错金鱼刀),纤手脍红鲜”(红色大鲤鱼)]、《双鱼纹镂花钱》、《三鱼纹饰镂花钱》、《双鱼背双龙纹钱》、《龙鱼纹镂花钱》等等,其中以镂空花钱居多。鱼,在我国古代一直视为吉祥物。这枚双人踏鱼镂花钱进一步说明了鱼作为吉祥物在汉魏时代已在钱币图案中普遍使用了。据郭若愚著的《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一书中介绍,西汉“五铢”钱中***有背上下左右四鱼纹钱,还有新莽时铸的“货泉”,“泉”字作鱼形。可见吉祥钱中的“鱼”纹出现之早。
五、与龙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源头看,鱼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因为它正是“龙”的前身。段注《说文》称:“龙,虫之长,幽能明,细能巨,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习性上来看,龙和鱼很相近。中国******民俗专家杨荫深考证,***早的龙图腾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龙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种“会飞的鱼”。在中国的古诗文中,鱼龙往往并称,《周书》载:“鱼龙成则薮泽竭,泽竭则莲藕掘”,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鱼龙潜跃水成文”,宋辛弃疾《青玉案》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句子。
    我们的传统民间故事中,也随处可见鱼与龙互相转化。比如这么一种经典叙事:调皮的龙女变为红鲤鱼到江河里玩,被渔人捉住,为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爱慕,虽人神殊途,但***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叙事中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只是其中的神已被人格化。隋唐时期,在传统的龙形象外,又新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也从这个时期起,民间开始流传“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跃过龙门的鱼即成龙,跃不过的依旧凡品。尽管学者指出,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科举背景(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但是,谁又能否认在这个故事中,不暗藏着对鱼和龙渊源的诠释呢?上述这些,均是中国“鱼龙文化不分家”的有力证据。
六、生活多鱼趣
        在上海、浙江宁波等地,农历年初有接财神的习俗。前者,把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盘鱼”。后者以锡盘供上两条黄鱼,象征金子,因为旧时当地人称金条为“大黄鱼”、“小黄鱼”;有的地方还把供后的活鲤鱼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浙东一带和鱼有关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随手把些铜钱撒在地上。铜钱俗称铜子,新媳妇撒它唤作“鲤鱼撒子”,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强,“子孙满堂”。此外,明、清以来盛行的《八宝图》,八宝之一的“玉鱼”因为谐音的缘故被人宣扬为“吉庆有鱼(余)”,象征着年景好,丰稔昌盛。这类古文物,有汉代的铜洗,它的底部绘有双鱼,侧面题有“大吉羊”字样。古代的织锦图案,有一种装饰的是美丽的鱼鳞花纹,人称“鱼鳞锦”。
        人们喜闻乐见的鱼物图,类似鱼字口彩的还有:“金玉同贺”,画的是金鱼、荷花;“年年有余”,则用爆竹和鱼表现;“连年大吉”,有鲢鱼、桔子;……总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鱼趣,鱼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唐代用的锁也设计成鱼形,大到王宫城门,小至首饰箱匣,其意思是鱼目日夜不闭,可以防盗。
       “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描写出了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鳜”和“贵”谐音,取“富贵有余”之意。“鲤”和“利”谐音,“家家得利”,便是绘有许多人家买鲤鱼。“鲢”与“连”谐音,以莲花和鲢鱼构成的画面,取名为“连连有余”;“金鱼”和“金玉”谐音,画面绘童子嬉戏于养金鱼的水塘或鱼缸,取名为“金玉满塘”等等
七、食鱼文化
      生活中,它展现的是另一幅精致面孔,即食鱼文化。
    孔子早说过:“食不厌精”。这一理念,在食鱼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实际上,食鱼文化正是一种精致、精巧、精心的******文化。明代“大玩家”李渔可谓中国休闲文化集大成者,他在《闲情偶寄》中以极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食鱼文化的精髓。他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的了。如白鲢、花鲢、鲫鱼、甲鱼、大口鲶、翘壳、青波、花鱼、鲤鱼等,皆以鲜胜,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肥宜厚烹作脍。
      关于鱼的烹调,也很有讲究。对此李渔仍有详细阐述:“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是不是看得人食指大动了?不忙,他还有更诱人的描述在后面:“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并出……莫妙于蒸。轩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中华鱼文化之
                 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本文从下列六方面介绍。
  一、悠久的鱼文化
   在我国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社会,人们***已经以鱼类为食,并开始把鱼类作为猎取的对象,捕鱼或用于捕捉,***先是鱼鳔、弓箭,后发明使用网具。古代传统中,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教先民捕鱼,使我国渔业有了快速发展。
    利用鱼类,我国是世界上***早而又***广泛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公元前1395——公元前1123年)殷墟出土文物的甲骨文中,***有“鱼”形文字的出现,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鱼形文字再现,可以说这是我国鱼文化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0年),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种鱼类。从南朝梁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到清末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众多的《本草》更为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早的“养鱼经”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早的国家,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贞其鱼,在圃渔”、“在圃渔,十一月”。这里的在圃渔,即指园圃之内的鱼,它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已开始池塘养鱼了,至周朝,池塘养鱼业更为流行昌盛。
    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的《养鱼经》详细地介绍了池塘养鲤的建池、选种、确定交配数目、制作鱼巢等方法,它是世界上******部养鱼的专著,为世界所关注。汉代养鲤已形成规模生产,稻田养鱼始于东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始于唐代,鲻鱼养殖始于明代。明朝黄省曾的《鱼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及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古籍,对养鱼的论述更为详细。
      我国不但养鱼历史***早,而且还有许多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优良养殖种类,如鲤鱼原产于我国东部,移植到国外,现已成为世界***广泛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1986年世界总产量50.7万吨,其中原苏联23.2万吨、日本2.56万吨。
      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劳动人民光辉的淡水养鱼历史,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养鱼事业,而且还推动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养鱼业。我国是渔业大国,2008年我国水产品生产总量达489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1/2以上,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7.0公斤,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6倍。
  三、丰富的食鱼文化
       我国古代人们***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别是鱼中之珍品。古籍中赞扬鱼味美的实例很多,如隋炀帝称松江鲈“金齑玉脍,东南佳味”;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屡世宅,不去鯯(斑鱭)鱼额;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鰵鱼脑;鲥鱼味美在鳞;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河豚水族之奇味等。近代人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如飞禽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康,吃鱼的孩子更聪明等等。这些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鱼生活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营养价值较高等方面看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气,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我国烹制鱼类的方法很多,历史也很悠久。在人们普遍喜爱的川、鲁、粤及江浙四大菜系中,有不少的鱼类名菜。我国烹饪大师张恕玉(2010)著的《鱼典》,介绍了人们常吃的39种鱼(含类)的营养成分及204种鱼类菜肴的功效及烹制方法。
      近些年,我国各地举办的以鱼为主的美食也不少,如今年6月北京怀柔区举办的虹鳟鱼类美食节。虹鳟鱼原产于美国,为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冷水鱼类,我国于1959年引进,上世纪80年代,北京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等地开始养殖,发展很快,养殖游钓场600余家,产量200万公斤以上,其中怀柔产量占北京市的95%以上,2002年虹鳟鱼养殖实现苗种覆盖面、产量、销售量三个全国******,因此在怀柔举办虹鳟鱼美食节是当之无愧的******之地。
  四、多姿多彩的观赏鱼
        观赏鱼以它的艳丽体色、奇特体态、多样习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多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我国有观赏鱼250多种(张世义、李连仲1994),其中有被誉为“国鱼”的金鱼,有近些年获得观赏鱼大赛的长薄鳅、胭脂鱼,有引进的锦鲤、热带鱼等。
      金鱼(古名:金鲫鱼、盆鱼、三尾鱼、朱砂鱼、赤鳞鱼等)为我国观赏鱼中的“国鱼”,是从******金鲫鱼培育而成。金鱼起源我国南方,二千多年前在安徽发现金鲫鱼,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晋桓公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玩矣。上至皇宫,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养金鱼的。老北京四合院中的金鱼缸,******皇宫和平民百姓的金鱼池(古名:鱼藻池),大街小巷叫卖小金鱼儿的小贩,都显现着老北京的风情味。历******,不论是******诗人的诗词赋,还是国画大师的佳作都有许多金鱼的描绘。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已有今鲫鱼(草金鱼)、龙种、文种、蛋种四大类三百多个品种(王鸿媛等2000)。现金鱼已移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观赏鱼家族的重要成员,锦鲤、热带鱼、海水鱼的养殖,都为人们增添了新的兴趣。公园景点、水族馆、海洋馆、千家万户饲养的形形色色的观赏鱼,不但美化了环境,改善了水质,也加深了人们对鱼类的热爱。
       在广泛的饲养观赏鱼的基础上,观赏鱼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各地观赏鱼的评比、竞赛活动也不少。每年台湾锦鲤协会培育的大量******品种为世界所赞赏,举办的锦鲤品评盛况也很壮观。2010年9月30日北京朝阳公园******举办了观赏鱼大赛,福州金鱼协会的“兰寿”与北京红运锦鲤养殖中心的“白写”分别摘取了本次大赛金鱼组、锦鲤组的******。在随后举行的******全国性观赏鱼拍卖会上,这尾体长78厘米、体重5公斤多的锦鲤“白写”拍出了全场******价120万元的天价!(《北京日报》2010.10.01)
       近些年,世界观赏鱼产业迅猛发展,全球观赏鱼贸易总额不断攀升,2000年的2.5亿美元,2002年的7亿美元,到2003年的15亿美元,增幅分别达到80%和114%。现今我国观赏鱼质量还不高,在世界观赏鱼产业所占贸易额也不大,因此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五、人们喜爱的钓鱼
       钓鱼娱乐,钓鱼健康,钓鱼是历代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我国古代******个有名气的钓鱼人是古帝舜。舜出巡时为了获得食物经常钓鱼,这种***初以果腹为目的的垂钓,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不同;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继舜后******个有名的钓鱼人,他在黄河边垂钓,可谓是消遣娱乐;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吕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地名)”;此外春秋时代的屈原、范蠡,唐代的李白等都为******的钓鱼人。钓鱼是古代名人和画家泼文洒墨的又一爱好,留下许多******诗词和画面,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唐代诗人张致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鱼是观光休闲渔业的一部分,从中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日本、西欧和美国,休闲渔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以美国为例,根据***新研究资料表明,该国每年有约3520万成年人(16岁以上)钓客,在休闲渔业(英文名Leisure Fishing)上花费达378亿美元,若把休闲渔业当成一个企业来说,其创造的收入足以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排名第十三位(王有基等2006)。我国的江苏太湖、杭州西湖、哈尔滨长岭湖渔坊、北京怀柔等******钓鱼区,以及各地随着双休日、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推出旅游观光型渔业这一新事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经济效益看好,已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吉祥鱼类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叫鱼契),是用雕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三国、南宋时的“鱼灯”,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等,还有用鱼类种种异常寓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说到鱼类吉祥物,大多是从语言的谐音而来,少数是根据鱼形状、习性而来。例如:“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寓意生活美好;结婚用品上的“双鱼吉庆”,寓意婚后美满;店铺上的“渔翁得利”出自古代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生意发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之首“福娃贝贝”象征繁荣,也有依据鱼体形态、习性寓意吉祥;如体形似龙的龙鱼,寓意“风水鱼”、“招财进宝”、“逢凶化吉”;胭脂鱼背鳍高大似帆,寓意“一帆风顺”等;鲤鱼产卵多,因而有“富贵有余”吉祥之意。在我国三千多种鱼类中,吉祥语大多泛指某一类,特别指定某个种或某些种的不多,估计有40多种。
 中华鱼文化之 
         民族的伟大历史创造
      中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光彩夺目的一章。
      远古,人们不了解生殖的秘密,所以***产生了对生殖器的崇拜。后来,人们接触了动物和植物,看到一些动物植物与生殖器相似,于是***产生了图腾崇拜。对青蛙、鱼、甜瓜等的崇拜,***是对女性的崇拜,而对小鸟的崇拜则是对男性的崇拜。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没有鱼***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的形状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还有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我认为对龙的崇拜是对鱼的崇拜的延续和变种。另外,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诗句。
    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有的故事说,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结果被渔人捉住,后来被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虽人神殊途,但***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这故事里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在这里神已经被人化,带有人的温情与和善。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样的。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当然,这里面应该有对鱼崇拜的成分。也***是说,唐代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狭义上则仅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点上看,一定的文化总是反映一定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传统上中国文化对鱼赋予了很深的情感。
        我们所提的“鱼文化”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财富,更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人们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结构一般由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和心理要素组成。由于环境背景的差异,文化也产生了地域性。据此可以将鱼文化视为由地理环境和3个层面组成系统结构。
      中华鱼文化之鱼文化的产生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从事捕鱼作业,这在考古发现中已被证实。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位于一条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加工采用了锯切、研磨等方法,在鱼镖头上还制成倒钩、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早的捕鱼工具,可见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大有发展。此外1955年还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二枚鱼钩,鱼钩一枚长四公分左右,另一枚仅长两公分左右!并在鱼钩上使用了倒钩技术;195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一枚鱼钩;195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发现属商代的三枚鱼钩;1958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发现属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也发现了三枚鱼钩。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还有骨质的鱼钩,有郑州出现的商朝早期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铜制的鱼钩,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已经有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出土,作为一种饰物,它表明鱼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大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等处,都有种种捕鱼工具,如带索鱼镖、骨质鱼钩、石质陶质网坠等物出土,沿海地区也出现了磨制石器渔具,如石制、陶制的网坠、骨制的鱼钩、鱼叉、鱼镖和织网用的骨针。这又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渔业的繁荣。
   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用以捕鱼的工具已十分精细、实用,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已与捕鱼业十分密切。随着劳动的深化,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同时也构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鱼骨作为***早的饰物,决非原始人类唯美情感的宣泄,而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并寄托着同化于大自然、受惠于大自然的祈望。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判断的***早实证。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更使中国鱼文化发展到了早期的高峰。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了。
   中华鱼文化之
         鱼文化在饮食,风俗,美术等方面的表现
        在我国,自古以来“鱼文化”***在人们的饮食,风俗,美术等方面都有各种表现。在表现为各种生熟美食的同时反映出了鱼的餐饮文化;在表现为各种鱼祭、鱼信仰的同时演化出了鱼的风俗文化;在表现为各种图画、造型的同时展现出了鱼的美术文化。
(1)鱼的餐饮文化
    人类在制作和品尝各类鱼鲜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实际上有美食本身的内涵文化和它给人带来的外涵文化。如:吃生鱼鲜的外涵文化反映出个人的勇气,胆量,气质和审美情绪。象淡水湖泊里的鲤鱼、青鱼、鳜鱼等都是很好的生鱼片原料。享受生鱼片,古人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明朝药物大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诸鱼之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之以蒜,韭,姜,醋,盐五味食之。”
(2)鱼的风俗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内涵的解释有以下三种:一是都把鱼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的观念非常普遍;二是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三是“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
    依据这种文化,活动中可以把我国沿海地区“祭鱼”的风俗活动移植过来,组织“祭鱼”仪式。同时在媒体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鱼”为主题,进行文化炒作,吸引游人参与。
(3)鱼的美术文化
    鱼是水生动物,它给人类的首先是形态美。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健壮的身体上有斑纹清晰的鱼鳞,在阳光下能炫耀出金色的亮光,这***是人们心目中鱼的形象。正因为鱼类具备这些特定的美,所以,鱼类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从鱼图砖块,鱼形瓦当,鱼背龙骨,到鱼纹钢材,鱼骨结构设计,鱼形建筑等,都参考了鱼的天然造形;从鱼形竹器,鱼形木雕,到鱼形玻璃雕刻,鱼形不锈钢构件,鱼形雕塑等,都具有鱼的美术形态;从民间的穿鱼服跳鱼舞,剪鱼纸挂鱼灯,到现代舞台的鱼装饰等等,无不带有强烈的鱼文化色彩。